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醫衛新南向產業e鏈結

:::

醫衛概況需求


菲律賓醫衛產業概況與需求

  • 公告日期︰2022-11-08
  • 國家︰菲律賓

基本概況

1. 菲律賓醫療與健康照護體系發展情況

       菲律賓之醫療服務提供屬於公私立混合制度。菲律賓衛生部(Department of Health, DOH)為中央主管機關,主要任務為制定國家健康衛福政策方向,以及建立技術標準和指導方針;地方政府則於1991年「地方政府法」(Local Government Code, LGC)頒布後,獲得醫療服務提供之自主權,但仍須透過健康發展心(Centres for Health Development, CHDs)接受DOH之指導。省級地方政府(Provincial governments)提供二級醫療照護服務,而市級地方政府(city and municipal administrations)則提供初級醫療服務,至於鄉村級醫療機構則於1950年起成立於各地區以改善人民近用醫療照護之情況 。整體來說,菲律賓大多數的醫院為私人所有。依據國營菲律賓健康保險公司(Philippine Health Insurance Corporation, PhilHealth)統計,截至2022年7月,菲律賓全國已獲認證的一級醫院有803家 ,二級醫院有349家 ,三級醫院有119家,總計1,271家一至三級醫院,公、私立醫院各為437家(34%)及834家(66%)。若將醫務室和藥房等基礎照護設施計入,則全國計有1,846家醫院診所,公私比率為4:6。[1]在病床數方面,菲律賓大學(University of Philippines)在2020年的研究顯示,菲律賓全國第二層級及第三層級的醫院合共僅有67,119張病床,當中有41%在公營醫院,59%在民營醫院,超過三分之一病床集中於首都地區。[2]

2. 醫療保險制度

       菲律賓在2019年以前,雖然已有制訂國家健康保險計畫(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Program, NHIP)以及由PHilhealth擔任執行機構,使大部分菲律賓人有基本的醫療保險,然而有限的預算、貧富差距、醫療設施分布不均,仍有許多民眾不具備基本保險,以及難以取得和負擔良好品質的醫療服務。2019年2月新的全民健保法(Universal Health Care Act)生效,改革菲律賓醫衛部門以及醫療財務。根據PHilhealth的最新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6月,所有菲律賓人均已經由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受到NHIP保障,其中保險人為55,312,585人,其眷屬/依賴人為43,084,912人,全部保險受益人為98,397,497人。整體受益人中,64%為保險費的直接貢獻者,36%間接貢獻者則屬於貧戶、長者以及政府相關補貼計畫,其支出由政府負擔[3]

        基此,在整體醫療支出上,依據菲律賓國家統計局資料,菲律賓人整體醫療支出在2020年約占當年GDP的5.6%,達8,959億披索(約161.3億美元),相較2019年成長12.6%。在支出資金來源方面,政府政策和強制健保費為45.7%,家庭自費醫療支出為44.7%,剩餘9.6%則為自願型的醫療保健支出。2020年的人均醫療支出為8,216披索(約148美元)[4]

3. 醫療政策發展方向

       菲律賓政府在2016年提出「健康議程2016-2022」(Philippine Health Agenda 2016-2022),規劃菲律賓至2022年的國家醫療與衛福發展方向與目標,著手改善基礎醫療設施與服務之覆蓋率、醫療預算運用、醫療職業課程、服務電子化、資訊透明化,以及醫療服務的平等近用等問題。在此基礎上,衛生部進一步於2018年發布「2017至2022年國家健康目標」(National Objectives for Health Philippines 2017-2022),做為促進菲律賓達成全民醫療照護的中期政策。「2017至2022年國家健康目標」追求三個策略目標:[5]

  • 更好的健康結果:追求人口群體的健康結果之間無重大差異。醫衛部門將繼續在孕婦、新生兒和兒童健康、營養、傳染病消除以及非傳染性疾病預防和治療方面持續進展和應對挑戰。
  • 更加反應靈敏的醫療體系:使菲律賓人感到受到尊重、重視和賦權,改善醫衛產品和服務品質以及提供服務方式,以確保以人為本的醫療照護服務。
  • 更公平的醫療財務負擔:為包括窮人、邊緣和弱勢群體提供足夠的財務風險保護以免受高昂且不可預測的醫療照護成本威脅,進而擴大他們取得可負擔的優質醫衛產品和服務的機會。這可能包括努力減少災難性的自費支付,例如通過針對窮人的公共補貼。

醫療產業概況與需求分析

1. 醫療器材市場小但成長迅速

       菲律賓醫材市場較小,且大部分依賴進口。根據產調公司Fitch Solutions估計, 2021年菲律賓的醫材市場規模為4.87億美元,僅占其GDP的0.1%以及全球市場的0.1%。醫材市場由耗材(27.5%)、診斷影像設備(23.1%)、牙科產品(4.3%)、骨科和義肢(3.4%)、病人輔具(10.8%)以及其他醫療器材(30.9%)組成。[6]再者,菲律賓92%的產品為進口,2020年進口總值為4.463億美元,進口產品以其他醫療器材、診斷影像設備、患者輔具、牙科產品和矯正義肢為主,主要供應國前五名分別是中國(16.4%)、新加坡(14.5%)、美國(11.9%)、德國(11.4%)、日本(8.8%)。在出口方面,以一次性耗材為主要出口產品,主要出口市場是日本(35.1%)、美國(20.4%)、新加坡(7.4%)、波蘭(5.7%)、丹麥(4.6%),2020年菲律賓出口總值約為3.483億美元。[7]

       雖然菲律賓醫材市場規模不大,不過卻被視為快速成長的市場。主要成長動力源於由世界銀行提供新資金擴大菲律賓的疫苗接種,以及隨著疫情趨緩,經濟活動復甦與政府在醫療支出的影響。根據Fitch Solutions推估,菲律賓在未來五年(2021-2026年)將以9.8%的年複合成長率增長。[8]

2. 學名藥受政策影響產量預計逐漸增加

       由於菲律賓為醫藥分業制度,由醫師開立處方再由藥局配藥,大多數處方藥品皆可在藥局購買,且藥品支出以自費為主。根據Fitch Solutions推估,菲律賓的藥品市場在2022 年約為40 億美元。在國際貿易方面,2021年藥品進口總值為36億美元,出口為4,870萬美元。印度、德國、美國、法國為主要的藥品進口國,以及新加坡、泰國、日本和香港則為主要出口市場[9]。國內最大製藥公司則是UNILAB,可生產 300 多種原廠處方藥、消費者保健和個人護理產品。其他製藥公司還包括Pascual Laboratories、Natrapharm以及眾多中小型的製藥商等。本土的製藥公司除了UNILAB和Pascual之外,大多是以家族方式經營的中小型企業,因此也較容易受到市場競爭影響。在跨國企業方面,賽諾菲、輝瑞和葛蘭素史克占據有較多的市場。另外,菲律賓目前擁有500 多家藥品貿易商、700 家藥品進口商和 5,000 家藥品分銷商[10]

        由於菲律賓訂有法律要求公立醫院在可行的情況下需為患者開學名藥,加上包括在2019年通過的《全民健保法》也在一般藥店中應備有基礎照護所需藥品的學名藥,以及政府擴大的健保支出亦將增強尋求學名藥的誘因,因此預期未來菲律賓的藥品市場之中,學名藥的產量將會增加。[11]

3. 醫療觀光仍有待持續推動

       菲律賓自進入21世紀以來即陸續制訂政策推動醫療觀光。負責制訂政策的組織為跨部會之「醫療旅行和健康旅遊方案國家技術工作組」(National Technical Working Group for Philippine Medical Travel and Wellness Tourism Program, NTWG-PMTWTP),由觀光部(DOT)和衛生部(DOH)共同主持,外交部(DFA)、貿易和工業部投資委員會(DTI-BOI)、移民局(BI)、馬尼拉國際機場管理局(MIAA)、菲律賓經濟區管理局(PEZA)、和旅遊基礎設施和經濟區管理局(TIEZA)則為參與成員。儘管如此,相較亞太其他國家如馬來西亞、新加坡、南韓和泰國,菲律賓在幾項重要指標上則落後。2016年菲律賓僅有5家醫院取得國際醫院評鑑認證(JCI),外國醫療觀光客估計在8至25萬人,整體產生的營收則在2億至2.9億美元之間,相較當時最接近菲律賓的韓國則有12家JCI醫院,36萬醫療觀光客以及8.3億美元營收,泰國2016年則有67家JCI醫院、320萬的醫療觀光客,以及12億美元營收。[12]

       至於主因,根據NTWG-PMTWTP在2021年的政策評估指出,雖然菲律賓已經設有NTWG-PMTWTP,不過實際上各部會各自為政,缺乏統一的政策框架指導。此外包括缺乏具體統計資料等因素在內,也使菲律賓政府未能如鄰國的馬、星、泰,找出自身優勢以及建立品牌和利基市場。該政策報告也指出,菲律賓應加速制訂統一的醫療觀光政策,並且應能詳細說明該產業的參與機構、產業發展計畫、醫療設施認證和獎勵程序、醫療觀光品牌定位、建立資料庫蒐集資訊,以及制訂監測和評估機制等。[13]

       2022年菲律賓在JCI醫院數量上仍維持5家,分別是亞洲醫院及醫療中心(Asian Hospital and Medical Center)、馬卡蒂醫療中心(Makati Medical Center)、聖路加醫療中心(St. Luke's Medical Center - Global City & Quezon City)以及醫療城機構(The Medical City),皆為於馬尼拉大都會區。[14]世界旅行及觀光理事會(WTTC)在2019年的調查報告則顯示,菲律賓在統計的25名國家,其國內醫療觀光花費排名24,僅高於希臘;[15] 2020 年醫療旅遊指數(Medical Tourism Index)的 46 個國家中則排名第 24 位。[16]

        目前隨著疫情趨緩,菲律賓政府也重新開始推動醫療旅遊。觀光部長浦耶特(Bernadette Romulo- Puyat)在2022年5月表示政府正在計畫推促進該產業的發展,不過尚未有明確的政策措施,未來發展仍有待觀察。[17]

4. 未來的發展趨勢

       鑑於菲律賓國內地形破碎,原本即使醫療服務分布不均,復以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近三年的發展,使各國皆開始重視運用數位科技於各產業。近年菲律賓投資局積極推動建立健康資訊管理服務(Health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ervices (HIMS)的發展即是一例。[18]另外菲律賓政府也正在逐步建構運行數位醫療所需的基礎設施,如採用統一的健康資料互操作性標準(National Health Data Standards for Interoperability),因此遠距醫療在內的健康資通訊技術(health IT)將是菲律賓醫療產業的新興趨勢。

5. 自臺灣及各國輸入醫衛產品概況

        菲律賓近三年(2019至2021年)平均年進口醫衛產品金額為50.17億美元,前5大進口來源依序為歐盟(比重23.48%)、中國大陸(21.26%)、美國(11.12%)、印度(6.15%)、日本(5.08%)我國則排名第16,市佔率1.26%。

        醫衛新南向政策推動後(2018年至2021年),臺灣醫衛產品銷菲律賓呈現波動上升趨勢,在最新年度2021年菲律賓自臺灣進口醫衛產品金額為6,582萬美元,其中醫材占逾七成五,進口金額約5,025萬美元,臺灣醫材在菲律賓面對的平均關稅稅率為3.31%,關稅區間介於0%至15%,臺灣出口較多的醫材類別為「其他塑膠橡膠與紙製品」、「醫學影像裝置」、「醫用化學製品」。相較之下,藥品占菲律賓醫衛產品自臺灣總進口之比重較低,2021年約占二成五(1,556萬美元),臺灣藥品在菲律賓面對的平均關稅稅率為2.08%,關稅區間介於0%至6.5%,臺灣主要以「中西藥品」對菲律賓出口較多。

 

[1] PhilHealth, Status Of Accreditation, July 33, 2022, https://www.philhealth.gov.ph/partners/providers/institutional/status.html (Last accessed on September 15, 2022)

[2]  UP COVID-19 Pandemic Response Team, Estimating Local Healthcare Capacity to Deal with COVID-19 Case Surge: Analysis and Recommendations,  April 20, 2020, University of Philippines, https://up.edu.ph/estimating-local-healthcare-capacity-to-deal-with-covid-19-case-surge-analysis-and-recommendations/ (Last accessed on September 15, 2022).

[3] Philhealth, 2022 Stats and Charts, https://www.philhealth.gov.ph/about_us/statsncharts/snc2022_1stSem.pdf (Last accessed on September 15, 2022).

 

[4] Philippine National Health Accounts, Health Spending Registered 12.6 Percent Growth, Share of Health to Economy Went Up to 5.6 Percent in 2020, October 14, 2021, Philippine Statistic Authority, https://psa.gov.ph/content/health-spending-registered-126-percent-growth-share-health-economy-went-56-percent-2020 (Last accessed on September 15, 2022).

[5] Department of Health (DOH) - Philippines, National Objectives for Health Philippines 2017-2022,  2018, p.15, available at https://doh.gov.ph/sites/default/files/health_magazine/NOH-2017-2022-030619-1%281%29_0.pdf (Last accessed on September 15, 2022).

[6] Fitch Solutions, Philippines medical devices report - Q3 2022. (2022). Retrieved from ABI/INFORM Collection https://www.proquest.com/reports/philippines-medical-devices-report-q3-2022/docview/2659761654/se-2 .

[7] Id.

[8] Id.

[9] Id.

[10] Id.

[11] Id.

[12] John Michael G. Francisco, Meryl Ann B. Batara, MHSS, and James M. Nacario Jr, POLICY NOTES:Addressing the Gaps: The Philippines as an Emerging Health Tourism Destination, April 2021, PMTWTP, p.3, available at https://doh.gov.ph/sites/default/files/health_programs/policy-notes_Addressing-gaps-Phil-as-emerging-health-tourism-destination.pdf (Last accessed on September 15, 2022).

[13] Id.

[15] WTTC, Medical Tourism: A Prescription for a Healthier Econom, November 2019, available at  https://wttc.org/Portals/0/Documents/Reports/2019/Medical%20Tourism-Nov%202019.pdf?ver=2021-02-25-182803-880 (Last accessed on September 15, 2022).

[16] Overall MTI Ranking, https://assets.website-files.com/5d8aac42c851d2d6528d50d4/5f0df13e57906e9f895e3767_2020-2021%20Medical%20Tourism%20Index%20Overall%20Ranking.pdf

[17] Joyce Ann L. Rocamora, DOT positions PH as top medical tourism destination, May 4, 2022, Philippine News Agency, https://www.pna.gov.ph/articles/1173652  (Last accessed on September 15, 2022).

[18] PH remains an attractive location for health info management services, targets 10% growth for 2021, September 6, 2021, https://boi.gov.ph/ph-remains-an-attractive-location-for-health-info-management-services-targets-10-growth-for-2021/ (Last accessed on September 15, 2022).

 

回頁首